宅男宅女的性格及特点心理

今天,我们来聊聊“宅”。为什么宅、是哪一种宅、如何提升社交的能力和表现?以下,Enjoy:

宅男宅女的性格及特点心理

“宅”是这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亚文化潮流之一,很多人都声称自己“不擅社交”,社交生活让他们感觉压力巨大,因此宁愿一个人宅在家里。

虽然乍一看,宅男宅女们是一群不擅社交的同类人,但如果细究一下,我们会发现每个人“宅”的原因可能都不尽相同。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宅”,分别是内向宅、社恐宅、冷漠宅、尴尬宅。

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只有最后那一种“尴尬宅”才是缺乏社交的客观“能力”,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不擅”社交,而其他三种宅男宅女之所以远离社交,则各有微妙的心理成因。

01 内向宅

说起不擅社交,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性格内向。内向者看起来的确好像不善于社交,他们在人多的场合容易害羞,表现忸怩。内向者也的确不喜欢社交,因为社交往往会让他们感觉心力交瘁。

一场热闹的聚会能给外向者充电,让他们感觉神清气爽,而同样的聚会只会让内向者筋疲力尽,回家之后必须一个人平静很久才能恢复精力。

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内向者如果打定主意要在社交场合里表现一番,他们其实完全有能力跟人谈笑风生,或者至少表现得足够得体。

我自己就是一个内向者,痛恨各种聚会,讨厌一切喧闹的场合。但有一回我在课堂上提到自己是个内向者时,学生们一片哗然。

那时我才意识到,由于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沉默不语,因此一直以来我都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表现得活跃一些。因此在学生们的印象中,我非常健谈,甚至非常外向。只有我自己知道,每次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次课之后,自己都得另外花数倍时间“一个人静一静”来“疗伤”。

所以,像我这样的内向者其实并非“不擅”社交,而是不想、不喜欢社交,因为社交让我们觉得疲惫。

宅男宅女的性格及特点心理

02 社恐宅

还有一种情况与内向有点相似,那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也叫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一想到要跟陌生人见面,要参加面试、公开演讲,就会感觉到强烈的恐惧。

社交焦虑源自一种不合理的评估:有社交焦虑的人太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过分夸大了自己表现不好会遭遇到的负面评价。

因此社交焦虑者其实并不是不会社交,他们只是过于在意自己的社交表现。事实上,在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的场合里,社交焦虑者的恐惧就会大幅减轻,展现出正常乃至出色的社交能力。

我也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的人,比如想到要见领导就会非常焦虑,但我面对几百个人做讲座反而不会太紧张,这可能就是因为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之后,对自己在这种场合的表现有一定信心。

03 冷漠宅

接下来是第三种“不擅社交”的情况:有些人跟人互动时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

别人高兴,他无所谓;别人说些难过的事情,他不但无动于衷,甚至还会挖苦几句。

如果一个人是出于本意自然而然地这么表现,那他很有可能要么是一个自恋者,要么是有点反社会人格或精神变态倾向。

自恋者的特点是极度自我中心。他们在社交场合里也觉得世界应该围着自己转,别人的事情都不重要,因此表现得对别人的喜怒哀乐不屑一顾。

再来看反社会人格(sociopath)。反社会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它关键的特征是缺乏同理心,也就是无法对其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正因为无法体会他人的感情,所以反社会人格者在社交场合里也会表现得很冷漠。

英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的福尔摩斯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在第三季结尾,福尔摩斯不惜自己动手杀人来保护华生时,说过一句著名台词“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高功能反社会(high functional sociopath)”,点明自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

这段情节也反映出反社会人格者身上很矛盾的一点:他们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冷漠,实际上他们往往能跟一些人形成深层次的联结,比如跟家人、好朋友甚至宠物。如果伤害了这些亲朋好友,他们会像其他人一样感到内疚、难过。

福尔摩斯对他朋友圈以外的人极度冷漠、不屑一顾,但是对那几位朋友却怀有一份特别深沉的爱。

宅男宅女的性格及特点心理

一个经常跟反社会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精神变态(psychopath)。有学者认为,如果在反社会人格的基础上再去掉对亲朋好友的感情,那就是精神变态了。精神变态可以说是更为彻底的反社会人格。《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的死对头莫里亚蒂就是典型的精神变态,对任何人都毫无感情。

总之,社交表现不佳的第三种情况是,拥有自恋或反社会等人格倾向的人缺乏发现或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这会让他们在一些社交场合里显得很麻木不仁。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叫作“社交冷漠”。

自恋者、反社会人格者也并不是不会社交,而是不屑于社交。事实上,当这些人认为社交有利可图时,他们可以表现得非常善于社交。

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里,福尔摩斯为了潜入对手的大本营,居然三两下就把对手的女秘书追到手了。有些反社会人格者或精神变态者能展现出极其高明的社交手腕,将他人操纵于股掌之中。

04 尴尬宅

到此,我们已经看到内向宅、社恐宅、冷漠宅的拙于社交其实都不是由缺乏社交能力导致的。而只有接下来的“尴尬宅”,才是名副其实的“不擅社交”。

美国日裔心理学家田代泰在他的《社交尴尬症》这本书里描述了这种真正的“不擅社交者”的尴尬处境。“尴尬宅”的正式名称是社交尴尬者(awkward people),田代泰自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社交尴尬者,在整个学生时代,他都因为自己不会社交感到非常困扰。

年轻时的田代泰每次见到陌生人时,总是低下头不看对方的眼睛。不过,这并不是由于内向。内向者跟人见面时低头可能是因为紧张和害羞,而田代泰只是很喜欢看陌生人的鞋,对别人鞋上的细节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完全意识不到跟人初次见面时有适当的眼神交流才是合适的礼节。

田代泰也无法理解一些在常人眼里“秒懂”的社交信号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一次学校舞会上,田代泰被一个女孩子盯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对方是对他有意思还是让他滚蛋。

田代泰说,像他这样的社交尴尬者通常都很难提取出社交对话里表达的潜台词,也听不懂对话里的讽刺和笑话。

读到这里,你脑海里也许已经浮现出一个形象了:在影视作品里,最典型的社交尴尬者形象大概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了。

谢耳朵最经典的场面大致是这样的:

对方:“哟,你的品位真不是一般高呢!”

谢耳朵听完之后愣了两秒钟,然后转过头去问朋友:“刚才这句话是不是在讽刺我?”

谢耳朵完全提取不出对话里的讽刺意味。

各种社交信号(从身体语言到口头语言,再到社交礼仪)对他来说完全是一团迷雾。

田代泰说,在周围人眼里,他还经常显得很冷漠,对别人的需求没有反应。但这跟反社会人格的那种冷漠完全不同。社交尴尬者表现得冷漠是因为对方释放了一个情绪信号之后,他们压根不知道怎么应对。他们不是冷血,而是完全懵了。

在《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也经常遭遇这种尴尬。他的另一个经典场面是:在佩妮诉完苦、泪眼汪汪寻求安慰的时候,谢耳朵手足无措,最后勉强挤出两个单词:“There, there!”(好啦,好啦!)然后就没下文了。

他不是心眼坏,也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完全没有能力应对这种场面。所以,恐怕只有社交尴尬者才真的“不擅社交”,因为他们缺乏理解社交信号和应对社交互动的能力。

宅男宅女的性格及特点心理

05 提升社交表现的战术与战略

1.社交场景系统化

战术层面的解决思路是“转换问题”。既然社交尴尬者擅长解决系统问题,那是否可以把社交任务转换成一个系统化问题呢?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所谓系统,其实就是一套条件规则:如果××,那就××。如果A齿轮转动,那么B齿轮就会被带动;如果B齿轮转动,那么C连杆就会被升起……如果能把社交场景拆解成一套由很多个“如果-那么”组合起来的行动脚本,那么对于社交尴尬者来说,应对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在田代泰小时候陷入重度社交障碍时,他父母发明了一个“大三”原则(big three)来训练他的社交表现。

大三原则就是每次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社交线索或者三个社交动作上,而且这三个动作都是用“如果-那么”的触发规则来描述的。

比如在快餐店点餐,首先要背下来的是这三条规则。

规则1:“如果我在快餐店,那么我就是来这里吃饭的。”

规则2:“如果我来这里吃饭,那我就要弄清楚要点些什么。”

规则3:“如果我要点餐,那我就应该准备好钱来结账。”

依靠这三条规则,田代泰可以顺利地把钱抓在手里,排队准备点餐。

而排队这个动作接下来会触发另外三个动作:眼神接触,运气发声,以及说“请”。

田代泰一开始死记硬背这些规则,但慢慢地,他终于开始明白这一组组的动作可以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系统,而且可以迁移。

在《生活大爆炸》的其中一集里,谢耳朵突发奇想,把“交朋友”这个活动拆解成了一个流程图。

他预测了流程图上每一个步骤后面对方的几种不同反应,根据对方的反应触发下一个步骤。谢耳朵自信满满,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照着流程行事,就一定能交到朋友。

当然为了突出喜剧效果,编剧最后让这个流程图陷入了死循环,把谢耳朵折磨得抓耳挠腮。

实际上,田代泰父母的“大三”原则就是把社交场景里的任务拆解成流程图。按照田代泰的观点,这种方法对于不擅社交的人其实很管用。

用“如果-那么”这种规则来触发行动,不光能激励人们完成社交中的各种行动,还能广泛地提升执行力。不过这只是一种战术层面的解决方案,下面是两种战略层面的应对思路。

2.组个精英小队

既然系统化和社交能力是此消彼长的,那么我们就只能承认,社交尴尬者无论如何在具体方法上提升社交能力,可能也永远都追不上那些天生善于社交的人。

与其费尽力气补齐短板,不如寻求合作。有的人善于社交,有的人善于钻研系统,何不组合起来,互补长短?

《天才地理学》的作者埃里克·韦纳发现,当某个城市突然冒出一堆天才人物时,他们身边通常还会出现一个特别能“张罗事”的人。这种人物通常也是创新天才社交圈子里的人,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未必很强,却格外擅长帮助那些拙于社交的天才们搞定各种人情世故。如果没有这些人从旁协助,天才很难成事。

比如牛顿身边就有埃德蒙·哈雷(就是预测出哈雷彗星轨迹的那位),不遗余力帮助牛顿出书,帮牛顿怼胡克。

再比如,如果少了海顿慈父般的关照,莫扎特和贝多芬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能做出一番事业的往往不是孤胆英雄,而是由各具所长的队员组成的精英小队。不擅社交者最能深刻理解系统的力量:若干因素相互组合,爆发出1加1远远大于2的能量。

所以,何不把自己也嵌入到一个系统中,借系统的力量补足自身短板呢?

宅男宅女的性格及特点心理

3.内在的品格

良好的社交表现的确能让人很快赢得好感,但一个人要赢得真正的尊重,靠的终归是内在的品格。田代泰指出,支撑起高贵人格的是三项核心品质——公平、善良和忠诚。

那些与你萍水相逢的人可能会因为你糟糕的社交表现而嫌弃你,这无可奈何。但如果你是一个公平、善良和忠诚的人,那些与你长期接触的人总会看见这些品格中的闪光点。

田代泰在《社交尴尬症》里写了这样一段故事:他中学时参加学校的网球队训练,有一回因为表现太差,被教练安排在操场跑圈,结果教练后来把他给忘了。过了很久,田代泰才意识到队友和教练都已经走了,他感到特别沮丧。

正在这时,他发现一个叫布罗克的明星队员也没走,布罗克是特意留下来等他的。布罗克陪田代泰加练了一段时间,直到确定他没那么难受了,两人才分开。

布罗克在学校里是个很受喜欢的学生,不过一直让田代泰很纳闷的是,布罗克看起来不应该那么受欢迎,因为他几乎跟自己一样沉默寡言。

通过这次经历,田代泰才明白布罗克是个特别善良的人,而且他的善良完全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人性闪光点的自然流露,最终会绕过那些社交上的期望,让别人认识到你是一个真正值得尊重的人。布罗克就是这样赢得大家的喜爱的。

也许,这种人性中的闪光点才是不擅社交的人(也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依靠。有些弱点如果实在难于弥补,就随它去吧。不如把那些力气节省出来,去发展那些值得别人尊重的内在品格。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ng.knight@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