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盘点讨好型人格三大表现和四大形成原因)

讨好型人格,属于常见的人格障碍的一种。它带来的不只是累,甚至是惨。

讨好型人格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剥夺权”。

它像是一个恶意的寄生体,剥夺主体权力,用以满足“讨好他人”带来的安全感。

换言之,它冠冕堂皇地将对方的快乐,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并引导你的思维认为这是对的。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盘点讨好型人格三大表现和四大形成原因)

具体表现如下:

1、从不拒绝,哪怕是令自己十分为难的事

拒绝,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属于一种“索取”行为。

很奇怪吧?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拒绝他人带来的麻烦,维护自己的权益,通通属于对别人的“索取”范畴。

因为在讨好型人格的认知中,“讨好他人”才是本能,才是自己的理所应当——他们认为,拒绝他人,势必会带给对方失望。

宁可让自己失望,也不会让对方失望,所以宁可自己为难,也不会拒绝对方的要求。

2、强烈的自责感和愧疚感,对他人的情绪过分在意

讨好型人格通常伴有极高的共情能力,但可悲的是,这种共情能力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来自后天养成。

他们习惯了看人脸色,警惕对方的情绪,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讨好型人格总是能第一时间发觉他人的情绪变化,并感到压迫感和愧疚感。

3、不敢表现负面情绪和不满,更不敢提要求

在他们全盘接受他人的要求的同时,他们从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

在人际关系中,讨好型人格更倾向于容忍和退步,对对方的棱角和缺点敢怒不敢言。

这点在恋爱中更甚,她们时常会因此“宠坏”对方,因为对方在此过程中能提出任何要求,且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深层驱动力,是“缺乏认同感”。

因为缺乏认同,所以只能用尽全力地讨好和迎合他人,并在他人的感谢和夸奖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对于认同感的追逐和执念,大过他们的自身感受。

那么,是什么会让一个人从骨子里缺乏认同感,以至于形成人格障碍的程度呢?

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盘点讨好型人格三大表现和四大形成原因)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常被信任的人贬低和诋毁

一个人在自己真正信任的人面前,是缺乏抵抗力和思考力的。

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诋毁你,你的第一反应是抵抗。你会觉得他有问题,他不了解你,他懂个屁,然后当个笑话就过去了;

但如果是你至亲或最爱的人诋毁你,你的第一反应是诧异和伤心,是急切地自我解释和不间断地自我怀疑。

这种自我怀疑,会随着每一次指责而根深蒂固,继而形成自我认知。

你会觉得自己很差,不被认可,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讨厌。当这种紧迫感成为常态,就会改变你与人交往时的心态。

2、证明自己的方式,只有“讨好”一种

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会步入第二个阶段:挣扎

他会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征服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于是,他第一次尝试“讨好”。

他会变得尽量小心翼翼,努力完美,隐忍又克制。唯独这一切的努力,目的不是“取悦自己”,而是“取悦他人”。

取悦他人后,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取一点甜头,用来弥补自己渴望被认可的无底洞。

3、原生家庭缺爱,导致自我接纳度低

还有一种间接性的诋毁,叫做“不爱”。

在一个小孩在最需要被父母关怀和温暖的意识建立阶段,得到的却是冷漠和忽视。

那么,他会感到自己是不被爱的,但他不会责怪父母,他只会责怪自己,不值得被爱。

4、错误的教育方式

中国式家长普遍有一套独有的教育方式,叫做“奖惩机制”。

你表现得好,我奖励你;但你表现得差,就会惩罚你。

对于自我意识尚未建立,精神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而言,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完全跟着父母的“奖惩机制”走。

而这种奖惩机制的标准,往往是父母以私人角度制定的。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真正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们是否善良、健康、有创造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听话、懂事、无脑跟从。

这就导致,儿童只有在“讨好”父母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甜头,甚至才能感觉到被爱。

于是,“讨好”在原生家庭中,成为一种可悲又安全的生存方式。

所以,讨好型人格不仅是累。

因为在讨好的面具下,更是隐藏着强烈的对自我的不接纳,和对他人攻击的恐惧

恐惧到了在任何人面前,都习惯先俯身求和的地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hang.knight@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